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理论研究

先进文化引领中国社会发展

发布日期:2009-07-31 18:31来源: 太湖青年网阅读次数:字体:[  ] 视力保护色:
  考察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惊人变革,可以生动地看到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先进文化的选择使中国有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从而避免了大的历史弯路和历史延误。先进文化的选择促进中国先进阶级的优秀代表构建起自己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动员民众和领导革命的组织保障。
  伟大的社会变革贯穿在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如同人类社会近代以来的伟大变革,无一不是以社会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先导的,如果考察一下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先进思想理论的掌握,才为中国社会变迁展开了崭新的篇章。先进文化的引领,对中国社会变革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起点在于:中国社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和缩小这种差距的民族追求。理解文化选择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其关键则在于:一方面,中国所能够运用于发展的资源十分稀缺,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受到种种客观条件制约;另一方面,建立在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基础上借鉴先进文化的可能性,以及在这种先进性基础上社会发展的先进性。
  近代中国发展的困境: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如何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社会条件
  物质生产、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其自身规律,必须以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近代中国发展的困境首先在于: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经济和物质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
  马克思曾经谈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分析中国发展的困境,首先要考虑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既往生产力的积累问题。
  人类近代的飞速发展是在经历了漫长的缓慢发展以后,同时也越来越大地拉开了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西方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迅速拉大了与仍然处在传统社会阶段的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此时已经完全丧失了曾经拥有的发展优势,远远落在了西方列强后面。长期的小农经济越来越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落后使中国还处在使用人力、畜力的生物能源的阶段,而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使用非生命能源的阶段,大大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国门打开以后,很快就明白要迅速推动工业化发展,也并不是没有致力于工业化进程。与西方“船坚炮利”的反差对中国人刺激很深,洋务运动表明即使是封建统治者也下决心要学习西方的近代工业技术,然而,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依旧举步维艰。
  必须看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追求并未有效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有学者统计,到新中国成立前,大多数年份的经济仍然呈负增长态势。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仍然十分落后。对中国来讲,不仅要明白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固有规律去促进其发展,而且还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如何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社会条件。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上看,它不是单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何更好耦合,从而更好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问题。
  中华民族之所以最终能够在落后中奋起,首先是正确的文化选择基础上的先进文化引领的作用
  与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困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和确立。文化的选择最终决定了中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结合方式和性质,由此破解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困局,这是中国道路和模式的起点,是中国发展之谜的本源。
  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原理来分析,中国生产力和物质生产的困境一方面与经济基础有自身积累过程和发展规律相关联,另一方面也与上层建筑是有效地促进其发展,还是遏制其发展不可分割。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它体现在:构成上层建筑的制度上层建筑和文化上层建筑在其变革过程中有各自不同特点。制度上层建筑必须通过全社会整体的改革或革命予以系统改造和替代,而文化上层建筑则可由先进文化逐步占领一个个高地,最后由量变累积成质变,诞生出新的上层建筑,就如同欧洲文艺复兴引领的变革一样。
  文化的变革说明,它不需要像制度变革那样,只能在积累了相当的社会力量以后才能够掀起革命。先进的思想理念哪怕开始很弱小,不为人所知,然而一旦被先进分子所掌握,被用以唤醒大众,就能够逐步产生效应,形成新文化的燎原之势。文化变革的这种长期性、渐进性,一方面体现在先进文化可以在新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占统治地位以前就率先传播,引领社会;另一方面,落后文化又可能在其落后的经济基础和制度被抛弃以后,还继续地留存在社会生活中。这种领先和滞后都可能延展相当时段。
  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同样如此。中华民族之所以最终能够在落后中奋起,走在其他具有相同境遇国家的前面,首先是正确的文化选择基础上的先进文化引领的作用。先进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的这种首要的、关键性的功能,在于它回答了困惑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这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先进文化对道路问题的回答又在于它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
  在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中,先进意识形态由于正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而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发展,所以“主义”问题大于其他任何问题。事实证明,当以“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被选择和确立以后,中国社会的改造进入崭新里程,开始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从五四运动起算,仅30年时间,就推翻了三座大山,为中国创建了全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其后开启的快速、持久、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可以分析中国变革的关键点:输入先进文化——其传播可以先于制度的改造、先于足够的现代生产力的存在——以先进文化选择社会发展的道路和构建社会改造的蓝图——进而指导完成社会革命,奠定起坚实的现代化基础。
  众多社会科学的涌入,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加以比较和选择,为找到马克思主义、找到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完成对先进文化的选择是一个艰难过程,不仅要努力逐步深入到核心文化层面的学习和认识,而且要善于在文化比较中鉴别真理,在社会变迁中认识真理,在国际和时代大势中把握真理。当中华民族逐一破解这些难题后,先进文化的强大功能就促成了伟大的历史性跨越。
  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为什么能够正确地选择先进文化而奋起?这应该与中华民族有重视治国之道,重视理论思维的厚重传统有关。近代中国打开国门以后,对外来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风俗文化到科学技术文化再到社会科学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
  中华民族有重视对外文化交流的传统。尽管明代中叶以后这一传统遭到破坏,但1840年后这一传统再次被激活。林则徐作为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是这一时期传播西方先进文化的代表。他组织编撰《四洲志》等书,介绍西方的国土人情,主持翻译《华事夷言》等,分析中西文化的长短异同。这时对外来文化的了解是基于一般社会生活层面的,并没有深入到内在层面,但这对消解夜郎自大的心态,启发更深入的外来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极具意义。
  当构建起这样一个基本平台以后,对外来文化的观察和研究逐步突破了风俗文化的层面。实际上,在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后,就真正开始了文化学习和引入的进程,也开始了中国社会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社会变革的进程。不过,这时的中国社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文化结构来观察,师夷之长技所代表的文化主要是科技文化。张之洞提出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反映了对文化加以分层和区别对待。中体西用之说一方面是要维持传统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要学习西方新的东西,主要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洋务运动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观点的社会实践。
  众多社会科学的涌入,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加以比较和选择,为找到马克思主义、找到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在纷繁复杂的学说中,中国知识分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找到了科学的体系。19世纪较晚的时候,中国人才得知马克思其人。1898年的《泰西民法志》是第一部介绍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中译本,其中有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介绍。中国人在自己的著作中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学说的是梁启超,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泰斗。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迁之后,思想认识总会有深一步的发展;不断的、深入的反思终于酿成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就是中国近代打开国门以后酿成的思想解放运动。
  处于当时历史氛围的中国要完成理论层面的先进文化选择,应该首先完成三项历史使命: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二是对外来文化的检阅和鉴别;三是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性认识。这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三项历史使命上都有不俗成就。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已经达到了较深刻的地步,对西方社会主要的学说和思想流派不仅有了较为丰富的介绍,而且逐步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进行文化选择时还体现出一个重要的睿智和鲜明的特色,即把握世界大势和注重国外的新鲜经验,而没有把眼光局限于国内。毛泽东同志曾经总结说,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种‘世界革命’,已不是旧的世界革命,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早已完结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而是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所以,当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以后,中国的文化选择完成了伟大跨越。
  考察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惊人变革,可以生动地看到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先进文化的选择使中国有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从而避免了大的历史弯路和历史延误。先进文化的选择促进中国先进阶级的优秀代表构建起自己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动员民众和领导革命的组织保障。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先进文化的选择使中国的革命阶级有了正确的思想武装,因而也才能制定正确的社会改造计划和正确的方针政策,引导革命和建设走向成功。
  先进文化选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种种推动,在五四运动以后才卓有成效地体现出来,这不仅说明先进文化的选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更说明:先进文化的选择只有在完成了对核心文化的选择,即确立起先进的意识形态后,才能够真正充分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积极能动的引领作用。
  中国社会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路,为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增添了辉煌的范例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留下重要的历史启迪: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制度文明滞后等极为不利于社会进步、不利于现代化推进的背景下,先进文化的引入,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因素;而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更进一步说明,理论层面先进文化的引入,尤其是先进意识形态的确立,又是文化引领的核心问题,因为它阐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引社会变革的正确道路,最充分和最集中地展现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功能。
  中国社会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路,为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增添了辉煌的范例。如果说,在影响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诸项主要因素中,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有些什么特别突出和鲜明的东西,那就是:中国学习了先进的文化,并且把握住了先进文化最核心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它既遵循了人类最先进文化的基本原理,也密切地契合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不懂得这一点,就不能够正确地解读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有逻辑,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所在。